五在第三的四字成语
学富五车
出处:《庄子·天下》:“惠施多方,其书五车。”
一身五心
出处:汉·焦延寿《易林》卷一:“三人异趋,反复迷惑。一身五心,乱无所得。”
一目五行
出处:《辽史·杨遵勖传》:“天下之事,丛于枢府,簿书填委。遵勖一目五行俱下,判决如流。”
不为五斗米折腰
出处:《晋书·陶潜传》:“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,拳拳事乡里小人邪。”
铭感五内
出处:
日诵五车
出处:宋·朱熹《答陈师德书》:“不然,则虽广求博取,日诵五车,亦奚益于学哉?”
三下五除二
出处:清·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36回:“偶然在家闲一刻,便见他姊妹两个‘三下五除二’的不离手,‘五亩七分半’的不离口。”
三老五更
出处:《礼记·文王世子》:“遂设三老五更,群老之席位焉。”《乐记》:“食三老五更于大学。”
四分五剖
出处:汉·扬雄《解嘲》:“往者周网解结,群鹿争逸,离为十二,合为六七,四分五剖,并为战国。”
折腰五斗
出处:《晋书·陶潜传》:“素简贵,不私事上官。郡督邮至县,吏白应束带见之,潜叹曰:‘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,拳拳事乡里小人邪!’”
如堕五里雾中
出处:《后汉书·张楷传》:“性好道术,能作五里雾。”
书富五车
出处:明·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第35卷:“真个胸中书富五车,笔下句高午古。”
各打五十大板
出处:刘心武《钟鼓楼》第五章:“七姑‘各打五十大板’地尖声评论说:‘这是怎么回子事哟?瞧你们请来的这些个人!’”
知二五而未识于十
出处:南朝·梁·刘峻《辩命论》:“同知三者,定乎造化,荣辱之境,独曰由人。是知二五而未识于十。”
知二五而不知十
出处: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越王勾践世家》:“且王之所求者,斗晋、楚也;晋、楚不斗,越兵不起,是知二五而不知十也。”
大烹五鼎
出处:清·岭南羽衣女士《东欧女豪杰》第一回:“就使住的是深居九重,吃的是大烹五鼎,看来似是快乐无比的,却是心窝儿里头常做个天人的战场。”
如坠五里雾中
出处:南朝·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赏誉》:“刘谓王曰:‘渊源真可!’王曰:‘卿故坠其云雾中’。”
感篆五中
出处:李脃人《暴风雨前》第四部分:“在府厚扰月余,承以家人待我,感篆五中!”
二百五
出处:清 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83回:“原来他是一个江南不第秀才,捐了个二百五的同知,在外面瞎混。”
八门五花
出处:清·张潮《虞初新志》:“群峰乱峙,四布罗引,如平沙万幕,八门五花。”
第三个字五的成语接龙
- 学富五车成语接龙: 《庄子·天下》:“惠施多方,其书五车。”
- 一身五心成语接龙: 汉·焦延寿《易林》卷一:“三人异趋,反复迷惑。一身五心,乱无所得。”
- 一目五行成语接龙: 《辽史·杨遵勖传》:“天下之事,丛于枢府,簿书填委。遵勖一目五行俱下,判决如流。”
- 不为五斗米折腰成语接龙: 《晋书·陶潜传》:“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,拳拳事乡里小人邪。”
- 铭感五内成语接龙: míng gǎn wǔ nèi
- 日诵五车成语接龙: 宋·朱熹《答陈师德书》:“不然,则虽广求博取,日诵五车,亦奚益于学哉?”
- 三下五除二成语接龙: 清·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36回:“偶然在家闲一刻,便见他姊妹两个‘三下五除二’的不离手,‘五亩七分半’的不离口。”
- 三老五更成语接龙: 《礼记·文王世子》:“遂设三老五更,群老之席位焉。”《乐记》:“食三老五更于大学。”
- 四分五剖成语接龙: 汉·扬雄《解嘲》:“往者周网解结,群鹿争逸,离为十二,合为六七,四分五剖,并为战国。”